第815章
一派工程师坚持行业主流方案,认为应该优先依托高精地图,结合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逐步实现自动驾驶功能。“这是最稳妥、成本相对可控的方案,业界巨头都在走这条路。”
然而,另一位年仅三十五岁,被周明亲自从硅谷一家明星自动驾驶公司挖来的首席技术官凌云,却提出了一个更为激进和大胆的方案。
“周董,各位,高精地图有其局限性。”凌云站在投影前,眼神锐利,“覆盖范围有限、更新成本高昂、无法应对突发路况(如临时施工、交通事故)。依赖高精地图,等于给车戴上了‘镣铐’,永远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域智能’。”
他切换PPT,展示了一套全新的技术架构图。“我提议,启明仰望的第一款车,应该采用‘激光雷达为主,多传感器融合感知,全栈自研算法驱动’的技术路线,全面避开对高精地图的依赖!”
会场一片哗然!这几乎是对当前自动驾驶技术路径的颠覆!
凌云继续阐述,语气充满自信:“我们自主研发的固态激光雷达,成本正在快速下降,性能足以构建车辆周围厘米级精度、实时更新的3D环境模型。配合我们同样自研的视觉识别算法(借鉴了星辰手机和‘星动’的图像处理积累)和毫米波雷达,形成冗余感知系统。通过强大的车载计算平台(基于‘青龙’芯片架构演进)和我们的‘启明·盘古’AI算法,车辆可以像人一样,实时感知、理解、决策,应对各种复杂甚至未知的路况!”
“这意味着,”凌云加重了语气,“我们的车,不需要提前知道那条路每一厘米的细节,它依靠自己的‘眼睛’和‘大脑’,就能安全地开过去!这,才是真正的自动驾驶!”
周明静静地听着,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这个方案的风险无疑极大,对传感器硬件、计算平台和AI算法的要求都达到了极致。但是,其描绘的远景——摆脱束缚、全域智能——与他内心对未来汽车的设想不谋而合。
而且,上一世,国内的那家科技巨头,就是这么做的。
他回想起前世记忆中,那些依赖高精地图的自动驾驶公司所遇到的瓶颈和困境,眼神逐渐变得坚定。
“凌博士,”周明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瞬间压下了全场的议论,“你的方案,很冒险,但。。。。。。很有魄力。”
他站起身,目光扫过在场所有高管和工程师:“我们启明进入任何一个领域,从来不是为了做追随者。我们要做的,是打破规则,定义未来。自动驾驶,不应该被一张‘地图’限制住想象力。我认可这个方向!”
周明一锤定音:“就按凌博士的方案推进!资源全力保障!我要在2017年底,看到具备这样能力的工程样车!2018年,我们的第一款车,必须搭载这套‘真·智能驾驶’系统,震撼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