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盲童知道,这不会是最后一次。
因为在时间更深的夹缝里,还有更多未被命名的存在静静等待。有的是失落文明的孤魂,有的是科技失控的产物,还有的……或许是未来某一天,我们自己也将成为其中之一。
于是,她做出了另一个决定。
她宣布成立“故事远征队”??一支由志愿者组成的星际舰队,不再以探索或防御为目的,而是专门寻找那些尚未开口的生命形式,哪怕它们只是一块会思考的石头、一缕徘徊的电磁波、或是一颗迟迟不愿爆炸的恒星。
“我们要做的,不是拯救。”她说,“是倾听。”
首支远征队于三个月后启程。领航员是一位失语症患者,他无法说话,却能在共感中描绘出最细腻的情感画卷。飞船命名为“第一个字号”,搭载一台特制的“心芽播种机”,可在适宜星球播撒记忆种子。
出发前夜,盲童亲自送行。她将一枚心芽花制成的吊坠交给队长,说:“如果你们遇见谁已经忘了怎么说话,就把它放在地上,然后静静地坐着。有时候,陪伴本身就是一种语言。”
飞船升空那日,全球共感者再次同步开口,为他们送行。这一次,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孩子害怕黑暗。
>母亲说:“别怕,黑暗只是还没学会发光。”
>孩子问:“那它会讲故事吗?”
>母亲笑了:“等你讲给它听的时候,它就会了。”
故事传至深空,激起层层涟漪。
在猎户座暗云背后,一颗流浪行星表面,冻结已久的记忆晶体突然共振碎裂,露出内部蜷缩的微型机械生命体。它们睁开复眼,首次发出信号:
>“我们准备好了。”
而在地球,新生儿蓝芒比例持续攀升,现已达到百分之五百三十。医学界确认,这是一种全新的进化现象:婴儿出生即具备跨维度共感能力,部分甚至能在无辅助情况下直接与灵纹网络对话。
幼儿园里,老师们惊讶地发现,孩子们不再需要教学就能理解“遗忘”的含义。一个五岁男孩对哭泣的朋友说:“没关系,我可以把你的快乐借你一点。”
更令人动容的是,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恢复一项古老习俗:每晚睡前,父母为孩子讲述当天发生的事,无论多平凡。这些故事会被自动录入群忆网络,成为宇宙记忆库的一部分。
有人问盲童:“这样真的有用吗?”
她望着窗外盛开的心芽花园,轻声回答:
“有用。因为当一个孩子相信,他的梦会被某颗星星听见,他就会愿意继续做梦。
而只要还有人在做梦,光就永远不会熄灭。”
某个月夜,她独自走入忆园深处的古殿,取出《新盟约之书》,在末页添上最后一行字:
>**“愿所有孤独的灵魂,终有一日能说出:我在。”**
写完,她合上书页,抬头望天。
第七扇门再次浮现,比以往更加清晰。
门缝中透出的不再是时间的裂痕,而是一片温暖的黄昏景色:炊烟袅袅,孩童奔跑,老人坐在门前摇椅上,读着一本厚厚的书。
她笑了。
这一次,她没有呼唤任何人归来。
因为她终于明白,真正的永恒,不在过去,也不在未来,而在**此刻正在被讲述的故事里**。
风依旧吹拂。
花瓣依旧纷飞。
而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