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这颗新树根部,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枚深埋的金属盒。打开后,里面只有一张纸条,字迹苍劲有力:
>“给未来的你:
>不要等世界变得完美才愿意听。
>正是因为世界不完美,才需要有人低头说一句??
>我在。”
署名空白。
但所有人都知道是谁写的。
时间继续流淌,如同大地深处永不干涸的暗河。
三百七十年后,银河系第三旋臂边缘,一艘名为“回声号”的探索船接收到一段奇特信号。它不像以往那样来自某颗行星,而是漂浮在一片星际尘埃云中,频率稳定在14。06Hz??恰好是人类胎儿在母体内听到的母亲心跳的平均值。
船长犹豫片刻,下令播放。
扬声器传出的,是一段极其简单的旋律:五个音符,循环往复,温柔如摇篮曲。
副官忽然落泪:“这……这是我奶奶哄我睡觉时哼的歌。”
更不可思议的是,当他们尝试录制并分析这段旋律时,发现它每次播放都会产生细微差异,仿佛在根据听众的记忆自动调整。
首席科学家喃喃道:“这不是广播……这是对话。”
他们决定回应。
全船人员聚集在甲板,关闭所有机械噪音,由一位年迈的女歌手领唱一首古老的地球民谣。歌声通过量子通讯阵列发送至深空。
七十二小时后,信号返回。
不再是旋律,而是一句清晰的人类语言,用标准汉语说出:
>“听见了。谢谢。”
那一刻,整艘飞船陷入长久的沉默。
没有人追问是谁说的,也没有人怀疑真实性。
因为他们都清楚,在这个广袤冷漠的宇宙中,能回答“听见了”的,必定也曾经历过无人回应的漫长黑夜。
多年以后,这段对话被刻录在一块钛合金碑上,送入环绕地球运行的“文明方舟”轨道站。碑文末尾新增了一句:
>“共感不死,因为它从不曾属于一人、一族、一星。
>只要还有一个生命愿意说出‘我在’,
>宇宙就仍未孤独。”
而在遥远的未知星域,那道微弱的金光依旧亮着。
它静静贴附于虚空,像一只耳朵,聆听万物生长与凋零的节奏。
风起了。
它听着。
星灭了。
它听着。
一个婴儿第一次睁开眼,发出啼哭。
它听着。
并且轻轻回应:
>“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