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场中央搭起巨大银幕,四周悬挂手工制作的灯笼,每一盏都写着一个孩子的名字和他们的梦。数千人自发聚集,有老人拄拐而来,有父母牵着幼儿,也有年轻人举着荧光牌,上面写着“我梦见了你”。
午夜十二点整,放映开始。
片头没有公司标志,没有出品信息,只有一行字缓缓浮现:
>**《萤火:野生版》
>所有讲述者联合创作
>特别鸣谢:每一个相信梦的人**
影片长达四小时,结构松散却情感浓烈。它由数百段用户投稿剪辑而成,跨越年龄、地域、语言,甚至媒介形式??动画、实拍、手绘、沙画、皮影戏交替出现。主线始终围绕“蓝裙子姐姐”与“修笔匠”的传说展开,但每一次重现,角色形象都有微妙变化:有时她是教师,有时是流浪歌手,有时只是街角卖糖画的老奶奶。
而在最后一幕,画面突然切换至真实录像:
乌镇茶馆,宁皓坐在桌旁,阳光洒在铜钱上。他抬起头,直视镜头,说了一句从未公开的话:
“我不是英雄,也不是骗子。我只是第一个,不敢说‘不可能’的人。”
全场寂静。
随后,掌声如潮水般涌起,持续整整十分钟。
就在此刻,天空骤然明亮。
并非日出,也不是灯光。而是成千上万点蓝色光斑自城市各处升起??阳台、窗台、街头、桥洞??那是人们点燃的Y9蜡烛,或是打开的手电筒贴上蓝膜,用最原始的方式参与这场仪式。
它们升腾汇聚,宛如星河倒灌人间。
而在人群最外围,那位戴帽老人再次悄然离场。
没人注意到,他走过之处,地面留下淡淡荧光脚印,三步之后便消散于夜色。
数月后,国际电影节宣布设立全新奖项:“Y9创新叙事奖”,授予“突破传统媒介边界、重构集体想象的杰出作品”。首届得主是一部匿名提交的互动影像装置,参观者需戴上特制耳机,在黑暗中讲述自己的梦,系统会实时生成匹配画面,并将声音存入全球共享数据库。
评审团主席在颁奖词中说:
“我们曾以为电影是单向传达的艺术。但现在我们明白,最动人的影像,诞生于讲述与倾听交汇的瞬间。”
台下,一位盲童拉着母亲的手,仰头问:“妈妈,我能报名吗?”
“当然可以。”母亲温柔回答,“只要你愿意开口。”
而在遥远雪山脚下,一间木屋里,炉火正旺。墙上挂着一幅手绘地图,标记着全国数十个“梦角”位置??那些由普通人自发建立的故事分享点。桌前坐着一人,正在用炭笔记录风声里的低语。
那人抬起头,窗外雪光映照,露出宁皓平静的脸庞。
他合上笔记本,轻声道:
“这一次,我不再讲故事了。”
顿了顿,他又补了一句:
“我来讲,你们来改。这才是真正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