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么多名头,周围陷入了短暂的安静中,接着纷纷发出了感慨,虽然没有听过周左宇的名字,但是他那几个师父的名字,他们在拜师学艺的时候,还是听过的。
当时是名动一时的针灸大家,出现在师父教学故事里的。。。
海南的清晨,海风裹着咸腥味扑在脸上,阿依古丽站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外的观礼台上,远处塔架如钢铁巨树托举着长征十号运载火箭,箭体上“中国能源?太空光伏”八个大字在晨光中泛着冷银。她手指轻抚笔记本封皮,那本林建国留下的旧册子已被她带过雪原、沙漠、极地,如今又要随她目送人类第一束来自太空的电流穿越大气层。
“倒计时七十二小时。”耳机里传来指挥中心的通报。她转身走进控制大厅,墙上巨幅屏幕正滚动着轨道模拟图:试验模块将在距地三百五十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展开六百平方米柔性光伏阵列,通过微波束将电能传回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接收站。一旦成功,这将是人类首次实现天地间稳定无线输电。
“风险系数仍高于阈值。”总工程师陈岩指着数据流,“云层扰动、电离层波动、接收端相位偏移……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能量就会散逸或击穿大气。”
阿依古丽点头:“但我们已经在藏北冰原上证明了,当人愿意为光赌上一切时,技术就会进化。”她调出启明学院最新算法模型,“用‘大地脉搏’的实时气象数据反向校准传输路径,可以动态调整微波频率与聚焦角度。”
陈岩沉默片刻:“可这是太空。”
“可光从不认边界。”她轻声说。
深夜,她独自来到海边。潮水退去,沙滩上留下无数细小的贝壳,在月光下像撒落的星辰。她忽然想起晓兰信里夹着的一片独龙江畔的树叶,脉络清晰如电路板。那时她还不懂,最原始的生命结构,竟与人类最尖端的能量网络如此相似??都在寻找通路,都在传递信号,都在对抗熵增的荒芜。
第二天清晨,系统进入最终联调。突然警报响起:发射台东南侧突发雷暴,电磁干扰可能导致火箭制导系统失灵。应急小组建议推迟发射。
“不能等。”阿依古丽站起身,“我们已经等了太久。”她下令启动“千灯计划”区域微电网,调集周边五百公里内所有移动储能单元,在发射场上空构建临时电磁屏蔽场。这个方案从未实践过,相当于用十万度电织一张看不见的网,拦住自然之力。
“你疯了吗?”赵振国的声音从视频会议中传来,“这会耗尽三个县的储备电力!”
“那就让它们空着。”她直视镜头,“如果今天我们因为怕黑而不敢点灯,明天整个星空都会失去坐标。”
三十分钟后,屏蔽场建立。雷云在距离发射塔八公里处诡异地分流,仿佛被某种无形力量推开。倒计时重启。
T-10,9,8……
她闭上眼,听见自己心跳与广播倒数共振。
3,2,1,点火!
烈焰升腾,大地震颤。火箭撕裂晨雾,拖着灼热尾迹刺入苍穹。控制大厅鸦雀无声,所有人紧盯轨道数据。两百秒后,整流罩分离,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直播画面传回:漆黑宇宙背景下,一片晶莹的光伏翼缓缓打开,像一朵金属莲花在真空中绽放。
“能量采集正常。”
“轨道姿态稳定。”
“开始首次传输测试。”
沙漠接收站的巨型整流天线缓缓转动,对准天空某一点。三分钟后,监控屏上跳动起微弱但持续的电流读数。“接收到!”技术人员猛地站起,“输出功率达到设计值的67%!”
欢呼声炸响。阿依古丽却盯着另一组数据??太空模块的温度控制系统出现异常波动。原来,地球阴影区与日照区交替导致材料热胀冷缩超出预期,若不及时修复,光伏阵列可能在第七圈轨道时崩解。
“必须远程重启自修复程序。”陈岩说,“但需要地面发送量子密钥认证。”
“发。”
“可密钥服务器在昆明,信号延迟至少0。8秒,等同于失败。”
阿依古丽忽然想起什么,快速接入“大地脉搏”节点网络。“用村级电站做中继??把密钥拆分成十万份,通过分布式路由同时发送。”这是她半年前构想却被认为“过于理想化”的方案。此刻,十万盏灯同时闪烁,如同亿万只眼睛眨动,在0。3秒内完成认证包重组。
“程序启动。”
屏幕上,纳米级修复液从模块内部微管涌出,沿着裂缝自动填充固化。二十分钟后,系统恢复正常。
她终于松了一口气,走出大厅。此时已是午夜,但她知道万里之外的独龙江村,家家户户正亮着灯。她拨通视频电话,晓兰穿着电工服出现在画面里,身后是新建的智能电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