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剧组在极寒环境中完成了大量实景拍摄。演员们穿着厚重的防寒服,在零下三十度的环境下完成高强度戏份。尽管困难重重,但所有人都清楚,他们正在做的,是一件值得铭记的事情。
---
与此同时,第三季的剧本也在紧锣密鼓地修改之中。
在第七集中,新增了一场极具冲击力的戏码:林然受邀参加一场国际气候峰会,却在会上遭遇来自不同国家代表的质疑与反驳。他试图用科学数据说服众人,却被一位老牌政治家冷笑着打断:“你说的数据,能改变现实吗?能阻止资本流动吗?能让我们放弃眼前的经济利益吗?”
这场戏的台词经过多次打磨,每一句都直指人心。叶澜特意安排了一段长镜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会议现场,亲身体验那种压抑又焦灼的氛围。
而在第八集,剧情迎来了另一个高潮点:安琪的研究成果意外曝光,揭示了一项关于碳捕集技术的重大突破。这项技术一旦推广,将极大减少工业排放对大气的影响。然而,这也引来了某些势力的关注。
“他们不会让我们轻易成功的。”林然在深夜的实验室里低声说道,“但我们也不能停下脚步。”
这句话成为整部剧的核心主题之一。
---
随着拍摄进入尾声,叶澜收到了一封特殊的邮件。
发件人是“未来观察者”的原型人物??一位真实存在的科学家。她在信中写道:
>“我看了你们的剧,深受触动。或许我们无法真正穿越时空,但你们所做的,已经接近了‘未来’本身。谢谢你们把这份信念传递给更多人。”
叶澜读完,久久未语。
她知道,这部剧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娱乐本身。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现实的残酷与希望;它是一把钥匙,打开通往未来的门;它更是一种声音,在喧嚣的世界中,提醒人们不要遗忘初心。
---
第三季正式播出那天,叶澜坐在剪辑室里,看着最后一幕画面缓缓定格。
屏幕上,林然站在一片荒原之上,身后是逐渐恢复生机的森林。他的身影孤独却坚定,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坚持与希望的故事。
片尾字幕缓缓升起,背景音乐悠扬而深远。
“这不是终点。”画外音响起,是林然的声音,“这只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屏幕渐暗,最后浮现一行字:
**“未来,仍在书写。”**
叶澜关掉显示器,靠在椅背上,长长地吐出一口气。
她知道,属于自己的旅程,也远未结束。
剧组在挪威的拍摄任务完成后,返回国内,叶澜便一头扎进了后期制作的工作中。第三季的内容比以往更加沉重,也更具挑战性。她深知,观众已经习惯了前两季的节奏与风格,而这一季将要面对的是更复杂、更现实的问题。
“我们不能让观众觉得这是一部说教剧。”她在一次剪辑会议上强调,“它必须依旧有情感,有冲突,有人物的成长。”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她亲自参与每一集的剪辑审片,甚至连配乐的选择都一一过问。她希望每一帧画面都能传达出剧中人物的情感波动,也能唤起观众内心的共鸣。
就在剪辑工作接近尾声时,一个意外的消息打破了平静??
安琪的扮演者提出解约。
理由是“个人发展方向不符”,但叶澜心里清楚,背后一定有其他因素。这位演员近年来事业蒸蒸日上,不仅接拍了多部商业大片,还频繁出现在各大综艺节目中。相比之下,《冰川纪元》这样的剧集虽然口碑极佳,却并不适合追求流量的艺人。
“她想要的,和我们现在能给她的,确实不一样。”导演无奈地说道,“但她现在已经是安琪的一部分,如果换人,观众可能会难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