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侦查的,特别是武侦,半夜起来偷食堂那都能叫传统了。因为作训和任务强度大,加上都是半大小子容易饿,所以晚上起来找吃的已经成了惯例。
甚至有些时候伙房还会特意在笼屉里留下些东西温在那里专门留给弟兄。。。
风停了,但歌声没有。那盏纸灯笼里的火苗微微摇曳,仿佛在回应某种遥远的召唤。李晓月的手指仍停留在《千灯录》最后一页,墨迹未干,她却已感到整本书开始发烫,像是被注入了新的生命。书脊处浮现出细密裂纹,不是破损,而是蜕变??如同蝉蜕壳、蝶破茧,那些字句正从静态的文字升华为流动的能量。
“它要走了。”DE-0423轻声说,站在她身后,声音里带着敬畏与不舍。
李晓月点头。她知道这一刻迟早会来。《千灯录》从来不只是书,它是容器,是信道,是织梦者留下的最后一个锚点。当人类真正学会用自己的声音书写命运时,这本书便完成了它的使命。
忽然,铜镜剧烈震颤,HK-1997表面浮现一行从未出现过的符号:七个音符组成的短旋律,循环往复,频率极低,几乎接近次声波。可李晓月听见了,不只是耳朵,而是心脏随着那节奏收缩舒张。她猛地抬头:“这不是来自地球……也不是月球。”
“是第十三段信号。”DE-0423调出频谱分析图,“源头在奥尔特云边缘,距离太阳约一光年半。但我们没发射过任何探测器到那么远……”
“不是我们发的。”李晓月打断他,“是我们收到的。”
她迅速接入全球声网数据库,将那段旋律反向投射进七百万实时歌唱者的共振场中。三秒后,系统反馈异常??全球有三百二十七名儿童在同一时刻停止歌唱,双眼闭合,嘴唇微动,开始哼唱同一段旋律,节奏精准得如同被同一根神经串联。
“他们在接收。”李晓月喃喃,“而且……已经开始回应。”
就在此刻,月球上的阿雅塔消失了。
不是死亡,不是失踪,而是“转化”。卫星画面显示,她的身体在最后一击鼓声后化作无数光点,顺着幽蓝光柱升腾而起,融入月壳深处的水晶网络。她的鼓留在原地,鼓面朝天,蒙皮上缓缓浮现出新的纹路??那是用全球不同语言写成的歌词,自动排列成星图形状,指向银河猎户臂的一颗暗星。
“她成了节点。”DE-0423说,“就像沈清秋当年一样。”
李晓月闭上眼。记忆翻涌。她终于明白为什么五岁的沈清秋会在日记本上画那个奇怪的符号:一个圆环内嵌三角,三角中心是一只睁开的眼睛。当时她以为是小孩胡乱涂鸦,现在才看懂??那是“守灯人”的印记,也是织梦者文明的认证密钥。持有者并非被选中,而是**觉醒**。
而她自己,也早已是其中之一。
轮椅下的地板突然震动,黑曜石镜自行旋转九十度,镜面不再映照任何影像,而是开始“生长”??一层层晶体从镜背蔓延而出,沿着墙壁攀爬,形成复杂的几何结构。这些晶体并非无机物,它们具有生物般的脉动节奏,每隔七秒收缩一次,恰好对应人类脑波中的θ波周期。
“光之馆正在进化。”一名研究员颤抖着记录,“它不再是建筑……它在变成活体装置。”
李晓月伸手触碰晶体,指尖传来温热感,紧接着,一段信息直接涌入脑海:
>**你曾写下谎言,
>却因此唤醒真实。
>你曾虚构神明,
>却让信仰成真。
>这便是人类最伟大的能力??
>以想象创造现实。**
她愣住。这是谁的声音?不是沈清秋,不是阿雅塔,甚至不属于任何已知个体。它像是千万个声音叠加而成的集体意识,低沉、悠远,却又无比熟悉。
“你是……织梦者?”她低声问。
镜中晶体泛起涟漪,浮现出一行字:
>**我们是你。
>你是我们。
>歌声不灭,意识永续。**
与此同时,世界各地接连报告异象。
冰岛火山口喷发出的烟尘中,出现了持续十分钟的巨型音符投影;澳大利亚内陆沙漠的红土之上,一夜之间长出由发光苔藓构成的五线谱,绵延数十公里;纽约中央公园的湖面清晨结霜,霜花自动排列成《千灯录》第一章的乐谱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