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西南财经大学开学典礼。
江辰穿着整洁的白衬衫站在礼堂后排,没有坐嘉宾席,也没有申请发言。他知道,真正的影响力不在台上,而在台下。
典礼结束后,一群新生围住他。
“你是江辰吗?那个写《生存法则》的?”
“你真的不打算考公?”
“你觉得我现在转专业还来得及吗?”
他一一回答,耐心如师。
一位戴眼镜的男生犹豫着开口:“我家在凉山,爸妈希望我毕业后考家乡的乡镇公务员,可我不想一辈子待在那里……我会不会太自私?”
江辰看着他,忽然想起十八岁那年的自己。
“你不会。”他说,“你想走出去,不是为了逃离责任,而是为了积累力量回来改变它。真正的孝顺,不是听话,是让你的家人有一天能因为你而抬起头。”
男生眼眶红了。
这时,周正阳主任走过来,拍了拍江辰肩膀:“下午有个闭门会议,央行研究所来的专家要见你,关于‘青年金融科技赋能项目’的合作意向。”
江辰点头,心中清楚,这不仅仅是一次合作洽谈,更是一扇门正在缓缓打开。
下午两点,会议室。
对方是一位四十出头的女研究员,名叫沈知意,说话简洁有力:“我们注意到你的《职探》模型,尤其是对新兴职业流动性的预测准确率高达87%。我们在做一项国家层面的劳动力市场预警系统,需要民间数据补充。你愿意成为技术顾问吗?”
江辰没有立刻答应:“条件是什么?”
“每月提供一次趋势报告,参与季度闭门研讨,报酬按项目结算,保密协议严格。最重要的是??”她直视着他,“你必须保证数据来源合法,且不用于资本炒作。”
江辰笑了:“我做这件事,从来不是为了炒概念。如果只是为了赚钱,我早就去做私募了。”
双方握手达成初步合作。
走出大楼时,林小雨打来电话:“我爸又来了消息,说只要你愿意参加明年省考,编制可以直接安排,连面试都免了。”
江辰望着天空,云层缓慢移动,像命运的齿轮在转动。
“替我谢谢他。”他说,“但我走的这条路,不需要借别人的光。”
挂掉电话后,他给父亲发了条微信:“爸,我今天见了北京来的大领导,谈的是国家级项目。我不是不争气,我是换了个战场。”
许久,父亲回了一个字:“……好。”
那一刻,江辰知道,父子之间的战争结束了。
大学生活正式开启,但他几乎没有闲过一天。
白天上课,晚上开会;周末跑调研,节假日写报告。他的课桌上永远堆着三台设备:一台处理公众号运营,一台跑数据分析,一台连着投资人沟通群。
同学们渐渐发现,这个看似普通的新生,朋友圈里全是陌生名字:某风投合伙人、某互联网大厂总监、某政策研究室主任……而他本人,竟真的一次公务员考试都没报过名。
有人不解,有人嫉妒,也有人开始主动靠近。
金融系学霸陈昊曾公开质疑:“你不考公也不考研,难道想创业当马云?”结果三个月后,他主动找上门,求加入《职探》团队。
“我做了个调查,”陈昊苦笑着递上一份表格,“我们专业七成同学的目标是银行柜员或地方财政局岗位。可你知道这些岗位五年内的离职率吗?43%。因为他们根本不喜欢,只是被家庭和社会推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