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李家人的说法,李龙再去燕京的事情,不给村里人说,也就是不宣扬。
说实话,这年头老百姓主要的精力还是用在种地上面,县里的电视台还没建起来,广播电台每天播的内容也有限,像北疆日报这样的报纸普通老百姓是不订的,哪怕是北庭日报,等村里人能看到,估计也是半年前的“旧闻”了。
所以只要李家人不主动说,其他人大概率是不会知道李龙得到这个荣誉的。
别说这个,就是对普通老百姓关连性更大的“五一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等评选先进个人,也很少有人关注。
老百姓更关注今年的粮价涨不涨,今年的物价涨不涨等等。
所以李家这回就很默契,不说。
毕竟现在李家的展,至少在四小队里已经算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村里人不少表面上不在意,羡慕嫉妒恨的可不少。
如果让他们知道了这个,绝大多数人可能没啥,但那么极个别的不排除背地里说坏话搞坏事。
怕是不怕,主要是麻烦。
低调一些比较好。
李龙又问了家人有没有什么需要带回来的东西,李建国只说让他去看看自己的那个院子,想来里面应该积了不少的灰了,得打扫打扫。
“我给你拿钱,你雇人把院子清理一下,也正好让别人知道这院子有主人哩。”李建国说,“雇咱国内的人,就不要美国钱了吧?”
李建国给李龙拿了一千块钱,李龙这回也没拒绝。他知道大哥这是逐渐还他院子的钱,李龙也不客气。自己拿钱给大哥买院子,作为以前经常照顾自己的大哥,这时候心里肯定不得劲。
再加上大哥这个开春给人家犁地平地播种应该是赚了一些钱,还一些就还一些吧。
从家里出来,李龙的吉普车里多了一些野菜,有苜蓿、榆钱、铃铛刺花等等,都是大嫂去地里干活的间隙弄到的。
这些都是小时候开春经常吃到的,但现在李龙住在县里,还真就没那么容易了。
就是市场里也不会出售这样的野菜,只有三四十年后,那时候算是市场极大丰富,然后才会有这样的野菜出现。
李龙又去了一趟老马号。
杨老六去放羊了,李龙提前把这个月的工资给老罗叔,让他给大家,然后又拿出一百块钱让他给宋明,算是这个月拉糖渣的钱。
老罗叔猜到李龙有事,不过他没问题,只是告诉李龙乡里的那个姜干事前几天带着人过来看这边养殖的马鹿和狍鹿子,说是这是先进的养殖经验,希望能够推广一下。
因为李龙不在,所以老罗叔没答应,毕竟这玩意儿在他看来也没啥先进的,从山里弄回来就养着呗,跟养牛养羊区别不大,就是这些家伙太容易顶人,烦的很。
还有就是圈里的公鹿的鹿茸已经长起来了,再过一两个月就可以割了。
这个李龙让老罗叔他们自己去办。其实每年割下来的鹿茸晾干之后卖了钱,就够几个老人的工资了。不过每次割完鹿茸后,老罗叔都把鹿茸交给李龙,让他去处理,也就是说,这种收入的事情,老罗叔不沾。
很规矩。
李龙告诉老罗叔,如果后面姜干事还带人来的话,就让他们看,这里也没啥不能看的。至于要问怎么养的,正常说就是了。养殖马鹿现在还是个小众行为,至少十年内鹿茸鹿角的价格还不会因为养殖的情况掉下来,只有再过几年,北疆特别是伊犁河谷大规模养鹿之后,这个价钱才会掉下来。
李龙也不靠这个财,所以并不会在意别人养不养。
虽然有些疑惑李龙的行为,老罗叔还是答应了。
“就是再有一百个鹿场,这鹿茸鹿角和鹿鞭鹿肉的价格也掉不下来。”李龙告诉老罗叔,“再说了,他们想要养鹿得有鹿娃子,说不定还要从咱们这里买哩,这是好事。”
回到县里之后,李龙开始设想去燕京的各种情况,以及应对的方案。
他还给顾晓雨打了个电话,告诉她最近自己要去燕京,问她有什么需要的没有,自己给带过去。
“要是姐姐和明明昊昊都能过来就好了,还有爸……”顾晓雨一听李龙要过去,挺开心的,随即又感慨着说道,“姐夫,我姐过来不过来?”
“你姐最近比较忙,过不去。”
“好吧,那你这趟过来是办公事吗?”
“是的,参加全国的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的表彰。”李龙说话挺平静,其实还是有点小得意的,“当然,正事办完,我也要去看看院子,你收拾的那么好,我得拿相机拍一拍,拿回来给顾叔和你姐看看。”
顾晓雨对李龙叫自己的父亲叫叔一直不解,顾博远私下里给她解释过,这是跟李建国学的,况且自己也不在意——毕竟以前都是叫顾大哥的。
“放心吧,你肯定会满意的。”顾晓雨有这个自信,“你参加全国表彰?姐夫,你厉害啊!”
她也算是后知后觉,这才反应过来,原来姐夫要受全国表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