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要说的话,可能是她未来老公公。
平日没有什么事情,顾教谕并不来衙门。
他多数时间,都在县学看书。
说起来,叛军进城时,要不是他死守书库,县学的藏书也逃不过一把火。
因此,苏清对他还是很尊敬的。
见他过来,苏清问起缘由。
顾教谕是有些不好意思,他张了半天嘴,一直没能说出想法。
还是顾从斯到了后,直接道:“是明年童试的事。”
童试,就是考秀才的考试,一共三大场。
分为县试,府试,院试。
这第一大场,就是在各县每年二月份举行。
具体如何安排,看每个县的情况。
一般来说,在上一年的八九月份就要着手筹备。
十一月之前,消息务必通知到县里各地,让想要参加考试的考生前来报名。
截止到十二月中旬前,报名结束。
剩下的,就是等明年二月份考试了。
顾教谕来的目的,就是想跟苏清说一声,要准备县试。
苏清明白过来,顾教谕不好开口的,并非县试。
而是办县试,它要花钱。
这是来找拨款了。
其实这事,苏清并没有忘记。
只是没当个正经事情去办。
在她看来,现在这时局,县试可以暂时搁置。
南江县的江那边还在打仗,广乐府一点也不太平,甚至至今没有知府。
这种情况下,就算办了县试,后面的府试院试,也是没戏的。
对于顾教谕,苏清正儿八经解释,说明了情况。
顾教谕却紧皱眉头,显然并不接受这种道理,他看向顾从斯,想让儿子帮忙说说。
顾从斯的意见,自然跟他爹一样:“科举是朝中大事,怎么可能停办。”
“当今圣上也是很注重科举人才的。”
苏清多多少少听过,但她还是道:“只怕是做无用功。”
说到这,顾从斯也还能理解。
不过苏清下意识接了句:“衙门本来就没钱,没必要浪费银子。”
此话出口,苏清心道不好。
这句话完美踩中顾从斯雷点啊。
他一个最正统的儒学生,一讲忠君爱国,二讲不沾铜臭。
这人因府衙粮税的事,最近总在闹别扭。
现在又拿银钱来玷污他最看重的科举。
果然,顾从斯脸色不好,顾教谕那边已经说不出话。
“怎么好这么说!”
“到底是银钱重要,还是读书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