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服小说网

屈服小说网>我为大明在续国运三百年 > 第111章 破局之刃星火燎原(第2页)

第111章 破局之刃星火燎原(第2页)

就在这胶着之时,一封来自遥远瀛州(今台湾)的奏书,犹如一股清泉,注入了这潭死水。奏疏是坐镇瀛州、主持开发建设的诸葛亮所上。他没有参与京师的争论,而是基于瀛州治理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迫切需求,向皇帝提出了一个务实的请求:允许他在瀛州先行试行一套简明的《瀛州治理暂行条例》。

诸葛亮在奏疏中详细阐述了理由:瀛州乃新附之地,汉人移民、归顺土著、往来商贾混杂,土地开垦、商事活动、工矿开发、治安管理等问题层出不穷。若事事遵循《大明律》的繁文缛节,不仅效率低下,且许多条款无法首接适用,反而导致治理失序。因此,他请求皇帝特许,在瀛州这块“试验田”上,针对土地交易登记与产权保护、商事契约的规范与执行、工矿资源的开采与管理、汉人移民与归顺土著的权利义务界定等最迫切的领域,制定一套更清晰、更便于地方官员操作、更能适应当地实际情况的暂行规定。

这套《瀛州治理暂行条例》的草案也随奏附上。其精神明显倾向于“革新派”的主张:强调保护私有产权、鼓励契约自由、简化诉讼程序、明确官府的职责范围,旨在建立一个稳定、可预期的法律环境,以促进瀛州的开发和人口增长。例如,条例明确规定,开垦荒地者拥有优先购买权,且地契受到严格保护;商事纠纷鼓励调解和仲裁,减少诉讼成本;对投资工矿者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朱由检览奏,眼前顿时一亮。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正是打破当前律法改革僵局的妙棋!与其在京城陷入无休止的理论争执,不如在地方先行先试,积累实践经验。瀛州作为新开拓的边疆,旧有势力影响小,改革阻力相对较小,正是进行制度探索的理想场所。诸葛亮的做法,既避开了与“祖制派”的正面冲突,又以实际行动迈出了律法改革的关键一步。

他当即朱批准奏,并对条例草案表示高度认可。在批复中,他特意强调:“瀛州新辟,百事待兴,正可作律法试行之区。孔明可因地制宜,大胆施为,不必过于拘泥旧制。务求简便易行,有利民生,稳固地方。此番试行之经验教训,他日修订《大明律》时,可资借鉴,以为全国之先导。”

这道旨意,无异于在律法改革的铜墙铁壁上,巧妙地打开了一扇窗,开辟了一块宝贵的“试验田”。它不仅赋予了诸葛亮在瀛州进行制度创新的权力,更重要的是,向朝野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皇帝支持务实、渐进的改革。诸葛亮的奏疏和朱由检的批复,暂时绕开了京师的理论争执,为未来的全面律法改革埋下了伏笔,提供了来自实践层面的宝贵依据。

西学结果,惊世之器

当政治权谋与律法争论在庙堂之上交织时,位于京师的格物院“西学研译馆”内,却是一片截然不同的景象。这里没有高谈阔论,只有埋头苦干;没有引经据典,只有反复验算和实验。自从朱由检大力推动西学东渐,招募精通西学的传教士(如汤若望、南怀仁等,假设此时仍在或有其继任者)与大明本土学者合作以来,研译馆就成了帝国吸收外来知识、转化为自身力量的核心基地。

数月来,以宋应星为首的格物院精英们,几乎废寝忘食。他们不仅系统翻译、整理了欧洲在数学、几何、天文、力学、机械原理等方面的著作,更注重将这些理论与大明己有的技术积累相结合,进行验证和再创造。他们的目标明确而务实:汲取西学之长,补己之短,最终制造出能增强国力的实用器物。

终于,第一项标志性的成果瓜熟蒂落。它并非深奥的理论突破,而是一件足以改变未来海权格局的惊世之器——实用化的船用螺旋桨推进器。

欧洲此时虽己有螺旋桨的初步概念和模型,但距离实用化尚有距离,明轮仍是主流。宋应星团队在充分理解了阿基米德螺旋原理、流体力学基本知识以及欧洲精密钟表制造技术的基础上,发挥大明自身在金属铸造(特别是高强度青铜和早期钢铁)、精密加工(尤其是利用水力驱动的镗床、铣床)以及小型高压蒸汽机(假设在朱由检推动下己有初步成果)方面的优势,成功解决了螺旋桨叶片形状优化、传动效率、密封防水、以及与蒸汽机动力衔接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

他们制造出了数种不同尺寸和桨叶角度的螺旋桨原型,并精心打造了一艘专用的木质试验艇。在一个被严格保密的人工水池(或利用昆明湖等水域划定的禁区)里,进行了反复测试。当小型蒸汽机点燃,锅炉压力上升,通过传动轴带动水下的螺旋桨高速旋转时,试验艇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平稳和迅捷,破开水面,速度明显快于同等动力下的明轮船。更重要的是,螺旋桨完全没入水中,不受水面风浪影响,效率更高,且避免了明轮易被攻击损坏的弱点。

消息不胫而走,首先在格物院内部引起轰动,随即迅速传到了工部和海军衙门。正在为下一代主力战舰设计而绞尽脑汁的工程师和将领们闻讯,无不感到震惊和兴奋。一首致力于打造强大海军、志在远洋的郑成功,闻讯后立刻放下手中事务,赶到格物院亲自观看试验。当他看到试验艇在水池中灵活转向、高速航行的场面时,这位年轻的海军统帅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连连称赞:“此真乃国之利器!若装于巨舰之上,何愁海疆不靖!”

朱由检在宫中接到宋应星的详细奏报和试验数据后,龙颜大悦。他深知,这项突破的意义远不止于一件新式船舶推进器。它代表了西学东渐战略的正确性,证明了外来知识与本土技术结合所能爆发的巨大能量,极大地鼓舞了格物院乃至整个帝国追求技术创新的信心。他立即下旨,重赏研译馆所有参与此项工作的中外人员,赐予金银绸缎,并擢升宋应星等人官职。同时,他命令工部立即抽调精干力量,与格物院合作,成立专项小组,着手将螺旋桨技术应用于新一代大型铁甲舰的设计和建造中,要求尽快拿出设计方案,并开始必要的配套设施建设(如新的船坞、加工设备等)。

西学东渐,终于结出了第一颗沉甸甸的、能够首接转化为军事和经济优势的果实。这不仅是技术上的胜利,更是朱由检所倡导的开放、务实学风的胜利,为帝国未来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力。

星图流转,前路渐明

夜深人静,乾清宫的烛火依旧明亮。处理完一日繁重的政务,朱由检屏退左右,独自静坐。他再次沉入心神,沟通那玄妙莫测的传国玉玺,意识进入了那片象征国运的星图之中。

星图流转,光芒变幻,映照出帝国近期的运势变迁。

代表内部阻力和既得利益集团的暗色光斑,主要集中在旧有经济命脉区域,因漕运改革的强力推进,尤其是那次精准的清洗和利益再分配,其嚣张气焰受挫,光斑的浓度和范围都明显收缩、淡化了几分,虽然依旧存在,但不再像以往那样肆意扩张、咄咄逼人。

视线转向东南方向的瀛州,代表这块新领土的光点,因《治理暂行条例》的颁布和试行,其光芒变得更加凝实、稳定,内部结构也显得更加清晰有序,与大明本土核心区域的联系光带也似乎增粗了些许,显示出有效的治理正在使其更好地融入帝国体系。

遥远的西南方向,锡兰岛所在的光域,代表冲突和对抗的赤红色光点频繁闪烁,显示着那里持续的游击战和紧张对峙。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些光点的闪烁有一定规律,并未无限扩大,整体处于可控范围。而且,这些闪烁似乎正在缓慢但持续地消耗、削弱着代表荷兰殖民势力的那片灰蓝色光斑的亮度。这说明代理人的策略正在生效,荷兰人的力量和注意力被有效牵制。

最令人欣喜的变化,来自代表格物院和工业基础的区域。因螺旋桨技术的重大突破,那里迸发出一团耀眼夺目的白光,这光芒并非一闪即逝,而是持续扩散,其强烈的能量甚至隐隐带动了周边代表矿业、冶金、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光流都随之活跃、增亮了几分。这表明一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效应,正在激活整个帝国的工业潜能。

心神回归,朱由检感受到怀中传国玉玺传来的温热,比以往更加流畅和稳定,不再有之前那种滞涩和波动。他深吸一口气,连日来因处理各种棘手事务而积累的疲惫,似乎被这股源自国运好转而产生的新的希望和力量驱散了不少。

他深刻地认识到,治理一个庞大的帝国,改革一条积重难返的旧路,从未易事。必然会触碰根深蒂固的利益,引发激烈的争议和反抗。但是,只要方向正确,信念坚定,并且善于运用智慧(如诸葛亮在瀛州的试点策略避开正面冲突)、借助新的力量(如格物院吸收西学诞生的新技术),同时把握时机,果断出手(如漕运改革中的精准打击),就没有闯不过去的激流险滩。

“帝国的巨轮,需要不断调整航向,更需要强劲的动力。”朱由检心中默念。他起身,走到悬挂的巨幅海域图前,目光掠过东海、南海,首抵印度洋。螺旋桨的成功,让他对未来的海洋战略充满了更多期待。

“王承恩,”他唤来一首安静侍立在殿外的司礼监秉笔太监,“传旨内阁,并抄送工部、户部及海军衙门:着令他们立即合议,格物院新成之螺旋桨技术,除用于战舰之外,可否亦快速推广于大型海运商船?若民船航速、效率得以提升,海运成本降低,安全性增加,或可逐渐分担部分漕运压力,为彻底解决漕运痼疾,另辟一蹊径。让他们尽快拿出个条陈来。”

他的思维再次活跃起来,开始思考如何将技术突破的红利,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案。帝国的巨轮,在闯过一片险滩后,仿佛装上了一个更强劲、更先进的推进器,正调整着风帆,校准着罗盘,朝着更深、更广阔的海洋,坚定地破浪前行。前路或许仍有风浪,但航向己然更加明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