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一走,简直是断了兴哀帝的臂膀,兴哀帝为了稳住朝堂,不让动荡的群臣再次出现激烈的党政,只好重用宰相的学生,提拔为了新的宰相。
然而,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宰相在世时,那学生的一派忠君爱国模样,居然是装的!
哪怕是精明谨慎的宰相,都看走了眼!
学生成为宰相后,一开始还没露出真面目,只是用计策慢慢地蚕食着兴哀帝手中的权利,并利用各种借口打压其他党派朝臣,试图学习先帝时期的奸臣,一人掌控朝堂,彻底架空皇帝。
但兴哀帝也不是傻子,他很快就发现了端倪,悔不当初,开始和学生争权。
皇帝和宰相争权,这带来的影响就太大了,肃清没多少年的朝堂,很快就再次被拖入了泥泞之中。
学生也因为手掌大权,迅速拉起了自己的党派,无数曾见证过先帝时期奸臣威风的官员们,蜂拥而来,纳头便拜。
兴哀帝本就是被当做仁君教育长大的,根本不擅长政治斗争。老宰相回来后,虽给他补过课,但时间太短,加上老宰相当时在朝堂说一不二,兴哀帝没能实践过,这就成了要命的缺点。
兴哀帝斗不过新的宰相,手中权力被一点点剥夺,日渐被动,处境艰难。
幸好的是,他还有一批对他忠心耿耿的忠臣良将。这些忠臣为了帮助兴哀帝夺权,甘愿牺牲前途与性命,以己身去拼掉新宰相党派的重臣。
可奸佞之臣遍地都是,忠臣良将太过难寻。拼到最后,兴哀帝身边能用的臣子越来越少,最终他棋差一招,被新宰相架空了。
而此时的兴哀帝,也已经不愿意拼了。
他是个真正的仁君,哪怕臣子们甘愿为他牺牲,可他不愿意。每一个臣子或被诬陷入狱,或被冤屈害死,或背负污名被罢官赶出京城……兴哀帝都泪落如雨。
他知道自己斗不过新宰相了,根本没法帮忠臣们翻案,只能亲笔写了一本《忠臣录》,一笔一笔,把信重的臣子们的冤屈,全部记录下,留给后来人。
在此之外,兴哀帝还写了一本《奸臣集》,记录了当朝奸臣们的所作所为,以作为后来翻案的证据。
兴哀帝开始隐忍,暗中积蓄力量,想要避开新宰相的锋芒,然后等到力量足够时,再一举翻盘。
支撑他还能这么做的,是老宰相当初特意为他提拔上来的一位年轻将军,那个将军手里,有兵权!
这是兴哀帝最后翻盘的力量。
可惜的是,新宰相毕竟是老宰相教出来的学生,老师的一切布置,他了如指掌。
为了斩断兴哀帝对军队的掌控力度,新宰相暗中与外族合作,开启了边疆大战。
大兴朝输多赢少,最后连城池都丢了,有能力的将领也快死光了,兴哀帝没有办法,在群臣逼迫下,只能派出那位年轻的将军。
在年轻将军领兵出战前一夜,兴哀帝留宿他,与他彻夜长谈,推心置腹。
最后兴哀帝含泪道:“朕只剩下将军可以依靠,便是为了朕,将军也要保重自己,平安归来!”
“待你凯旋,朕必去城门外接你,你我君臣携手,肃清朝堂,还百姓一个朗朗乾坤!”
年轻的将军同样眼中含泪,他明白自己效忠敬重的君王,处境是多么艰难,他不想离开京城,他怕自己走了,君王会遭遇不测。
年轻的将军含泪叩首道:“陛下保重,臣一定平安归来!”
那一天,兴哀帝亲自把大军送出京城,在年轻将军即将上马时,他突然拉住将军的手,哽咽反悔了。
兴哀帝泣道:“战事败了就败了,朕只要你安全回来!”
兴哀帝怕了,身边臣子们一个个离去,让他痛苦万分,他觉得都是他的错,若不是他无能,那些人又怎么会遭受那些压迫。
年轻将军泪流满面,什么都没说。
兴哀帝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兴哀帝擦干了泪水,最终坚毅地道:“好,你去吧,去把胜利带给朕!只要朕还活着,就一定保住大军的粮草!”
将军哽咽难言,最后三叩首,上马率军出发。
从那一天起,已经藏起光芒的兴哀帝,开始再次在朝堂上和新宰相斗智斗勇。
此时的兴哀帝,已经是孤军奋战,他身边甚至连能用的臣子,都没有几个了。
可他得保住大军的粮草,不让他的将军和兵士们,因为没有粮草而死在战场上。
兴哀帝知道,新宰相做得出这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