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西北的古丽娜也没落下。她发动牧区妇女编织羊毛袋,用来包裹净水设备,防止冻裂;又教孩子们用废旧油桶改造成太阳能加热桶,提升冬季出水温度。
“你们看,困难从来不是终点。”她在视频连线中笑着对李哲说,“它只是提醒我们,该换种方式点火了。”
时间进入深秋,“乡村厨房改造计划”已落地八十七所学校。标准化食堂陆续建成,配备了冷藏柜、消毒柜、防鼠设施和专业厨师。更重要的是,每间厨房墙上,都挂着玉喃爷爷送来的剪纸作品??那一幅幅手工剪出的灶台、烟囱、饭锅,在阳光下透出温暖的光晕。
某日,李哲接到教育部来电:“我们想把你们的厨房标准定为全国农村学校食堂建设参考模板,可以吗?”
他沉默良久,答道:“可以,但请不要提我的名字。也不要把它当成政绩工程。如果哪天检查组走了,饭菜凉了,那就什么都不是。”
对方久久未语,末了只回了一句:“您说得对。教育的本质,是让人活得有尊严。”
冬天再度降临,七号院迎来了第十届年会。没有豪华酒店,没有明星助阵,场地就设在学校食堂。百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合伙人围坐在一起,桌上摆着各地特色菜:云南酸汤鱼、东北炖粉条、新疆抓饭、江西拌粉……
李哲端着一碗白粥走上台,全场安静。
“十年前,我只想开一家干净的餐馆。”他说,“后来我发现,饭桌连着人心,灶火映着世道。我们做的不是餐饮,是底线??让孩子吃得安全,让老人吃得安心,让打工的人吃得像个人。”
他环视四周:“有人说我们太理想主义。可我觉得,当现实太冷的时候,总得有人多烧一把火。”
掌声雷动。
就在这时,门口传来一阵骚动。一个瘦弱的女孩怯生生地走进来,手里紧紧抱着一个铁皮盒子。她是小岩的姐姐,如今已在县中学读初三。
她走到李哲面前,打开盒子,取出一张泛黄的纸??正是弟弟生前画的《暖锅》原稿。
“老师……”她声音哽咽,“我想把它捐给学校。希望以后每一个学做饭的人,都能记得,为什么要点火。”
李哲接过画,眼眶微红。他转身走向厨房,亲手将画贴在主灶上方的墙壁上。
从此以后,每一位新学员入校第一件事,就是站在那幅画前默立一分钟。
春天又一次悄然而至。桃花初绽,菜苗吐绿。李哲依旧每天清晨出现在厨房,和年轻人一起切菜、熬汤、擦灶台。没有人再称他“老板”或“创始人”,大家都叫他“老李”。
某天早晨,一个新生偷偷问他:“老李,您累吗?”
他正在搅动一大锅小米粥,闻言笑了笑:“累啊。可每次看到孩子端着碗笑,就觉得这点累,不算什么。”
少年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远处,太阳升起,金色光芒洒在崭新的桥面、洁净的水塔、明亮的厨房屋顶上。炊烟袅袅升起,与晨雾交融,缠绕成一片人间烟火。
而在千里之外的一所山村小学里,孩子们正排队领取营养餐。今天的主食是南瓜小米饭,配菜是炒青菜和煎蛋。老师问他们:“知道是谁让你们每天都能吃到热乎饭吗?”
一个男孩举手大声回答:“是那个修桥、造水、还会炒土豆丝的叔叔!”
全班哄笑。
老师也笑了,翻开课本,指着一句话朗读道:
**“所谓文明,不过是有人不愿看见他人挨饿受冻,于是起身去做点什么。”**
风穿过教室,吹动窗帘,也将这句话轻轻送往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