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服小说网

屈服小说网>我的哥哥是高欢 > 第263章 天下岂有三十年的太子(第2页)

第263章 天下岂有三十年的太子(第2页)

“叫‘活路’。”高洋冷冷道,“可你们,想把这条路变成死路。”

他挥手下令:“押赴市曹,斩首示众。头颅悬挂渠首三日,让所有人看看,害民者之下场!”

翌日清晨,高洋亲赴南屯疫区。昔日热闹村落如今十室九空,哀声断续。他走入一间茅屋,见一妇人抱着垂死幼儿低声啜泣。孩子双目紧闭,唇角渗血,呼吸微弱如游丝。

“还有救吗?”他问随行医官。

老医者摇头:“此毒深入血脉,已损脏腑,怕是……撑不过今晚。”

高洋沉默片刻,忽然蹲下身,轻轻握住那妇人的手:“你放心,我会找到解法。”

回到衙署,他彻夜翻阅医典,直至东方既白。忽在《千金要方》中发现一段记载:“岭南瘴疠,多因湿热蕴毒,可用青蒿绞汁,合犀角、升麻煎服,辅以刮痧排毒。”

他立即命人采集青蒿,熬制药汤,亲自监督分发。又下令全城挖深井、换净水,拆除所有污染水源的旧井,并派屯卫逐户排查可疑人物。

与此同时,杜丰带回关键情报:崔季安藏身于城西十里外一座废弃铁矿之中,正集结私兵三百余人,意图在三日后月圆之夜发动总攻??届时将同时纵火焚烧粮仓、释放疫畜冲入民宅、并在城中制造暴乱,逼迫高洋弃城而逃。

高洋听罢,冷笑一声:“他们倒是想得好。”

他召集屯长、匠官、屯卫统领于校场议事。众人齐聚,神情紧张。

“我知道你们害怕。”高洋站在高台上,声音洪亮,“但我更要告诉你们??我们不怕!因为我们不是孤军奋战!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水渠、每一块田埂、每一座粮仓,都是我们亲手建起来的!敌人可以烧它一次,但我们能重建十次!他们敢来,我们就让他们知道,什么叫‘人人皆兵’!”

他当场宣布三策:

其一,全城实行宵禁,每户出壮丁一人编入“巷战队”,配发短矛、盾牌,由屯卫军官统一带训;

其二,将剩余存粮集中运往高地堡垒,设立七处应急粮点,每日定时定量发放,防奸细趁乱哄抢;

其三,在城周布设陷阱阵??深坑陷马、绊索钩人、毒箭伏林,尽数由匠户连夜赶制。

最令人震惊的是,他下令释放狱中轻罪囚徒百余名,许诺:“凡参战杀敌者,不论出身,战后皆赦其罪,授田十亩,编入屯籍。”

此举震动全城。许多曾观望的流民纷纷主动请缨,甚至有老翁拄拐前来报名:“我没力气打仗,但能帮你们做饭、送水!”

决战前夜,风雨欲来。乌云压顶,雷声滚滚。高洋独自登上城楼,望着黑沉沉的原野,心中默念:**“这一仗,不是为了我高洋,是为了那些相信‘活路’的人。”**

子时刚过,西南方果然火光冲天??敌军点燃外围草垛,制造混乱。紧接着,数百黑影自林中杀出,手持利刃,直扑粮仓。

然而等待他们的,是早已埋伏多时的屯卫营与巷战队。长矛如林,劲弩齐发,陷坑接连吞噬敌兵,惨叫声此起彼伏。更有数十名妇孺在屋顶敲锣打鼓,制造声势,令敌军误判兵力。

激战持续两个时辰,叛军溃败。崔季安试图骑马逃脱,却被薛孤延率骑兵截住,生擒活捉。

天明时分,战火熄灭。清点战果:歼敌二百三十七人,俘虏八十九,缴获兵器铠甲无数,其中包括刻有西魏铭文的制式长戟十余柄。更为重要的是,在崔季安贴身衣袋中搜出一封密信,竟是高澄亲笔所书:**“事成之后,许尔等重掌恒州政务,废除均田,恢复世族免税之权。”**

高洋手持此信,立于校场高台,面对数千军民,朗声道:

“你们看清楚了!这就是他们想要的‘秩序’!是让你们永远做牛做马的秩序!是让你们的孩子饿死在沟壑里的秩序!他们不在乎你们有没有饭吃,有没有衣穿,有没有地种!他们在乎的,只是自己的爵位、田产、特权!”

他将信投入火盆,火焰腾起,映照着他坚毅的脸庞。

“但从今天起,我以北道行台都督之名宣告:恒州之地,再不容奸佞横行!凡助纣为虐者,无论出身贵贱,一律严惩!凡保境安民者,哪怕出身卑微,亦可授田封爵!”

人群中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呼声:“高大人万岁!新政万岁!”

数日后,疫情彻底控制,麦苗返青,春耕全面恢复。高洋下令重奖抗疫有功之士,提拔基层屯长五人入政厅任职,其中竟有一名former流民出身的老农,因其组织村民自救得力,被任命为南屯区副管事。此举震动河北诸州,民间传言:“高都督不看出身,只看实干。”

而在晋阳,高欢接到捷报,久久不语。良久,他对心腹幕僚叹道:“此子已成气候。高澄若不死心,迟早自取灭亡。”

一个月后,西魏边境大军悄然撤退。宇文泰得知计划败露,怒斩独孤信义,终止南侵。清河崔氏主脉被迫迁离河北,家族势力一落千丈。厍狄干在狱中自尽,临终留下血书:“吾误信谗言,祸国殃民,死不足惜。”

高洋并未停下脚步。他在恒州设立“农学堂”,选拔聪慧少年学习水利、算术、律法;又创办“工坊联营”,统一管理冶铁、织布、制陶,所得利润反哺屯田。短短半年,恒州粮产增长四成,百姓安居乐业,连邻州流民亦争相涌入。

某日黄昏,高洋再次来到渠首。清水潺潺流淌,两岸麦浪翻滚,远处孩童嬉戏,老人晒谷,炊烟袅袅升起。一名白发老妪捧着一碗新蒸的麦饭递给他:“大人,尝尝吧,这是咱们自己种的。”

高洋接过,深深嗅了一口,眼中竟泛起泪光。

他蹲下身,对那孩子笑道:“记住,这饭,叫‘希望’。”

风过原野,麦穗低垂,仿佛在向这片土地的守护者致意。而在远方的晋阳金凤台,高欢望着北方,轻声道:“飞吧,我的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