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服小说网

屈服小说网>大唐:太平公主饲养指南 > 第四百九十三章 倭国银矿太子之争(第1页)

第四百九十三章 倭国银矿太子之争(第1页)

杨易很快便收到了消息。

海上女罗刹骆玉蛟打破海上盟约,攻打了对马岛。

这件事影响深远,招致了绝大多数人的谴责,尤其是倭国人。

倭国官员极度恼怒,声称要好好教训这帮在海上肆虐的海盗。。。。

那盏蓝灯笼漂浮在南海夜雾中,终于动了。它缓缓下沉,触到水面的刹那,并未熄灭,而是漾开一圈幽光涟漪,如瞳孔轻眨。海面之下,一条由碎瓷、陶片与锈铁链编织而成的暗道悄然浮现,蜿蜒向北,直指大陆腹地。没有人知道这是谁铺的路,但每年清明,总有渔民在退潮后的礁石间拾得半枚刻字瓦当,上书:“我来过。”

长安城西市的茶肆“问一句怎么了”依旧每日开门。阿芜已不再年轻,眼角爬满细纹,右手因长年提壶煮水而微微颤抖。但她仍坚持亲手为每一位客人倒水,听他们说话。只是近来,她发觉有些异样??每到子时,院中火盆里的灰烬不再随风散去,反而凝成薄薄一层霜状物,拂之不去,触之微温。

这一夜,她照例将写满话语的竹片投入火中。火焰腾起三尺高,竟映出一张模糊的脸:眉目清冷,唇角含悲。阿芜心头一震,险些跌坐在地。

“是你吗?”她喃喃,“太平?”

火焰晃动,那影子轻轻点头,随即化作一道青烟,钻入屋角那只旧陶杯中??正是当年裴景之摔碎后又被拼回的残器。杯身裂纹密布,却始终未弃,被阿芜供在案头,盛着井水,日日更换。

次日清晨,茶肆尚未开门,门外已排起长队。不是寻常百姓,而是十二位来自不同州府的心引师,皆徒步而来,衣衫沾泥,神色肃穆。为首者是洛阳来的柳七娘,曾参与救治瘟疫孤儿,如今掌管东都共情司。

“我们昨夜同时梦见一盏蓝灯。”她说,“灯下有人写字:‘心政非律,而在行止。若欲立规,请先自毁其名。’醒来便知,必须来找你。”

阿芜沉默良久,取出陶杯,将其中清水倒入火盆。水遇余烬,竟发出低鸣,旋即蒸腾成雾,在空中凝成六个字:

**“以身为引,方可立法。”**

众人跪伏于地。

三日后,一场前所未有的仪式在回声井举行。三千心引师齐聚井畔,每人手持一块从各地收集来的碎瓷片??有出自敦煌墙绘残片,有来自单于台断碑碎片,也有洛阳百姓献出的“听灯”陶碗残骸。裴景之拄杖立于井台之上,白发在风中翻飞。

“太平教会我们,真正的制度,不是写在竹简上的条文。”他声音沙哑,却穿透晨雾,“而是刻在人心深处的习惯。今日你们要立的,不是《心政律》,而是‘心盟之路’。”

话音落,众人心引师依次将瓷片投入井中。井水不溢,反陷漩涡,每一片落下,便有一缕光影升腾,交织成网,笼罩整座长安城。百姓惊觉家中悬挂的蓝灯无风自动,油芯齐齐转向东南方;狱中囚徒忽感胸口松动,有人竟嚎啕痛哭,自首陈年旧罪;连宫中李隆基也在批阅奏章时猛然抬头,望着窗外久久不语。

当晚,史官补录《庶语录》时发现,笔尖自行写下一行小字:

>“法生于痛,行于恕,终于忘。”

与此同时,南方传来急报:岭南暴雨再至,山洪冲垮数县堤坝,灾民流离。朝廷遣使赈济,却发现已有百余名素衣女子先行抵达,不分昼夜筑坝救人。她们不言姓名,只在营地挂起蓝灯,教孩童唱一首新编童谣:

>“风吹灯不灭,雨打莲更清。

>若问我是谁,请看脚上泥。”

有人认出其中一人背影极似太平,待追上前去,只见地上遗落一只绣鞋,内衬用蓝线缝着一朵莲花,针脚细密,像是母亲为女儿所做。

消息传回长安,阿芜闭门三日。第四天清晨,她换上粗布裙衫,背上一只竹篓,内装陶杯、手抄本与半块干粮,悄然离开茶肆。临行前,在门板上留下一行墨迹:

>“我去走那百步之外的一万里。”

她没有告诉任何人方向,但裴景之看到后只是点头,命人取来自己的旧斗篷,连夜送往潼关驿站。

自此,阿芜的身影出现在帝国每一个角落。她在剑南道的塌方山路背送药童,在江淮盐场替女工记账免遭克扣,在河套草原调解牧民争水纠纷。她不再问“今日你为谁弯过腰”,而是主动蹲下,为老人系鞋带,为孩子擦眼泪,为垂死者合上双眼。

人们开始称她为“小太平”。

但她总摇头:“我不是她。我只是记得一句话??‘它也会痛,也会怕,难道这就够了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