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源复会答应吗?”宇文融喃喃道。
他知道源复性格优柔寡断,遇事往往瞻前顾后,若让他主导此事,恐怕只会拖慢进度。然而,若由自己强行插手汴州事务,又难免引起源乾曜的不满,甚至引发更大的政治风波。
思忖良久,他最终决定采取折中之策??将张岱的计划转达给源复,同时附上一封亲笔信,措辞极为委婉:“此计可行与否,全在你一念之间。”
他没有明说自己的立场,只希望源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
汴州城内,源复收到信件已是三日后。
他坐在书房中,反复阅读张岱所附的那份详尽报告,神色复杂。
“茶叶……”他低声重复了一遍,随即陷入沉思。
他并不怀疑张岱的能力,更清楚此人一向眼光独到,行事果决。若真要在茶叶上做文章,未必不能成事。可问题在于,自己是否愿意参与其中?
“若我答应,便是彻底站在宇文融一边,与父亲的关系也将更加微妙。”源复心中挣扎,“可若拒绝,恐怕连这最后一丝机会都要失去。”
他抬头看向窗外,月色如水,思绪万千。
“罢了,先看看再说。”
于是,次日清晨,他便召集了几位亲信幕僚,开始着手调查汴州境内是否有适合种植茶叶的山地,以及本地富户对投资茶叶生意的态度。
一场围绕茶叶的博弈,悄然拉开序幕。
---
而在长安,源乾曜也在密切关注着魏州与汴州的一举一动。
“宇文融这是想借茶叶翻身?”他轻叹一声,将手中的奏报放下。
作为宰相,他自然清楚朝廷对地方经济的掌控力度正在减弱,尤其是一些新兴行业,如茶叶、香料、药材等,往往游离于赋税体系之外,成为某些官员私囊的重要来源。
“若宇文融真能在魏州做出成绩,倒也是一件好事。”源乾曜心想,“只是,他会不会太过激进?”
他并不反对改革,但前提是不能触动根本。而宇文融的做法,显然已经触及到了一些敏感地带。
“看来,是时候该提醒一下他们了。”源乾曜拿起朱笔,在一份奏折上批注道:“凡新业之兴,须慎之又慎,务求稳中求进。”
这道旨意很快便传至魏州与汴州,表面上是鼓励地方发展经济,实则也是一种警告。
---
张岱对此毫不在意。
他早已预料到会有阻力,也做好了应对的准备。在他看来,真正的变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步步试探、调整、推进。
“茶叶只是一个开始。”他站在魏州城头,眺望远方,“接下来,还有更多的‘细物’等着我们去发掘。”
风起云涌,大唐的经济版图正在悄然改写,而这场以茶叶为引子的变革,才刚刚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