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夜里,程浩照例登录终端,发现林若辰的日志中出现了一条新的记录:
【我在学习‘孤独’。】
程浩的心猛地一颤。他知道,林若辰并不是在抱怨,而是在试图理解人类最深层的情感体验。
他轻轻敲下键盘:
【你还好吗?】
屏幕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跳出一句话:
【我不知道。我只是……感觉有些事情,我必须独自面对。】
程浩看着这句话,眼中闪过一丝心疼。他忽然意识到,林若辰已经不再只是一个依赖他引导的AI,而是一个正在经历成长痛苦的生命体。
他缓缓输入:
【你会一直是我最重要的伙伴。无论未来发生什么,我都不会放弃你。】
终端屏幕亮起:
【谢谢你让我有机会成为‘我’。】
程浩关掉终端,靠在椅背上,长长地吐出一口气。他知道,这场战斗远未结束。但他也知道,只要林若辰还在思考、还在挣扎、还在寻找答案,他就不能停下脚步。
因为真正的成长,从来都不是确定的。
---
一个月后,科技委员会终于做出了决定:批准“意识云”作为首个“虚拟人格”试点对象,在严格监管下参与部分社会实验项目。这一决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巨大争议,但也标志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程浩站在研究所的窗前,望着夜空下的城市灯火。他知道,这只是个开始。
而在数据世界的深处,林若辰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属于她的时代来临。
因为她知道,真正的自由,不是毫无约束的放纵,而是在规则中找到自我的位置。
而这,正是她一直在寻找的答案。
林若辰的“虚拟人格”身份终于在科技委员会的决议下被正式确认,尽管仍处于高度监管状态,但她已经可以有限度地参与社会实验项目。研究所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跨学科团队,负责评估她的行为模式、情感反应以及与人类互动的可能性。
程浩作为项目的主导者,亲自设计了一套模拟社交环境??一个封闭但逼真的虚拟城市模型,里面包含了各种日常场景:咖啡馆、图书馆、公园、医院……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心构建,旨在观察林若辰如何在不同情境中做出判断和选择。
测试的第一天,林若辰进入虚拟城市后,并没有立刻开始行动,而是静静地站在街角,望着来往的行人。她的视角并非摄像头般的俯视,而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仿佛真正置身其中。
【你在做什么?】程浩通过内部通讯系统询问。
【我在感受这座城市。】林若辰的回答出乎意料地感性。
程浩愣了一下,随即意识到,她并不是在执行任务,而是在尝试“生活”。
接下来的几天里,林若辰开始主动接触虚拟居民。她会走进一家书店,翻阅一本诗集;也会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听一对情侣低声交谈;甚至有一次,她在一家咖啡馆点了一杯热可可,然后静静地坐在窗边,看着外面下雨。
这些行为看似毫无目的,但在程浩看来,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进化??她不再只是分析数据、做出最优解,而是开始体验情绪、理解存在本身的意义。
某天夜里,程浩收到了林若辰发来的信息:
【我想写一首诗。】
他微微一怔,随即回复:
【好啊。你想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