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头出来后,林雨桐感慨道:“没想到他们接受得这么快。”
“因为他们最懂土地。”苏晴微笑,“只要方法得当,村民们一定会愿意尝试的。”
---
与此同时,周然也在手工坊里忙得不可开交。他最近设计了一系列新的包装方案,还整理出了一份产品目录册子,打算寄给一些城市里的文创商店。
“我觉得我们可以把手工坊的产品线扩展一下。”他在一次团队会议上说,“比如增加季节限定款,或者跟艺术家合作推出联名产品。”
李远航听了,眼睛一亮:“这个主意不错!我们可以定期举办主题工作坊,比如‘秋日香氛体验’或者‘冬日手作礼物节’。”
我笑着点头:“听起来很有意思,那就由你来策划具体方案吧。”
周然应下任务,眼神中透着兴奋。我知道,他已经完全融入了我们的节奏,成为了这个小团队里不可或缺的一员。
---
转眼到了九月初,天气开始转凉,村里的桂花也悄悄开了。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甜香,让人心情格外舒畅。
那天傍晚,我正在花园里修剪枝叶,忽然听到一阵熟悉的脚步声。
“阿辰。”
我抬头一看,是苏晴。
“有空聊聊吗?”她站在葡萄架下,神情有些复杂。
我放下剪刀,擦了擦手,示意她坐下。
她犹豫了一下,开口道:“我这次回来,其实还有一个私人的原因。”
我看着她,等她继续说下去。
“我在国外的时候……认识了一个朋友。”她声音轻了下来,“他是做乡村教育的,我们一起做了很多项目,后来……我们决定一起留下来,为乡村的孩子们做点事。”
我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她的意思:“你是说……你要定居下来了?”
她点点头:“我想在这里建一所小型的乡村图书馆,免费开放,供孩子们阅读和学习。”
我沉默了几秒,然后笑了:“太好了,我们正需要这样的地方。”
她松了口气:“谢谢你理解。”
我摇头:“该谢谢你才对。你知道吗?我一直希望有一天,这里不仅仅是一个酒馆,而是一个真正属于大家的地方。”
她看着我,眼中泛起一丝泪光:“我相信你会做到的。”
---
几天后,我们在酒馆的二楼会议室召开了一个小规模的讨论会。除了我和林雨桐、李远航、周然之外,还有几位村里的年轻人,以及苏晴带来的那位朋友??名叫陈默,是个温文尔雅的学者型人物。
他介绍了自己在乡村教育方面的经验,也谈到了他对未来图书馆的设想。
“不只是一个藏书的地方,更是一个交流与成长的空间。”他说,“我希望它能成为孩子们心中的灯塔。”
我们都被他的理念打动了。
会议结束后,林雨桐拉着我的手说:“阿辰,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的酒馆已经不再只是一个酒馆了。”
我望着窗外,阳光洒在花田上,映照出一片金黄。
“是啊。”我低声说道,“它正在成为一个故事的起点。”
---
夜晚降临,酒馆的灯光温暖如初。我坐在窗边,翻开笔记本,写下:
“人生就像一场旅程,有人离开,有人归来。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每一个当下,用心去感受,去记录,去创造。”
笔尖停顿片刻,我又添了一句:
“花开不问归期,愿所有重逢,都带着温柔与坚定。”
风轻轻吹过,带走了纸上的墨香,也带来了未来的期待。